肾移植术后怎么用药
发布时间:2016-11-04
      很多接受了肾移植的患者有这样的疑问:我已经有了一个新的肾,体内的毒素都能排出了,为什么还要用药呢?为什么有的时候肾移植后服用的药比我移植前用的还要多?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和肾移植后的排异反应。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清除攻击人体的病毒、细菌和异物,甚至能够识别和清除人体内的肿瘤细胞、坏死细胞及其他有害成分。在一般情况下,免疫系统维护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对机体的健康是有利的。然而,当新的肾被植入受者体内后,移植肾也会同细菌、病毒一样,受到受者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排异反应。排异反应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对于移植肾来说是具有破坏性的。当肾移植受者发生排异反应时,临床上常表现为尿量减少、水肿、发热、移植肾区胀痛不适、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蛋白尿等,甚至会出现移植肾彻底失去功能,患者需要重新开始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所以说,肾移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肾移植受者需要时刻关注排异反应的发生。为了减少发生排异反应的可能性,使移植肾能够更长时间地发挥作用,需要常规应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受者的免疫反应。
    1.免疫抑制剂  是一类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降低免疫反应的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器官移植后排异反应的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皮质类固醇激素、霉酚酸酯、环孢素、他克莫司、硫唑嘌呤、西罗莫司、抗T淋巴细胞抗体、中药制剂(如雷公藤)等。为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生通常会选择其中的3种或者4种药物作为免疫抑制治疗的组合,以减少每种药的用量,达到在最小不良反应的基础上有效抑制排异反应发生的目的。
    对于绝大多数肾移植受者,要想尽量延长移植肾存活的时间,必须按时服用免疫抑制剂因为任何一次忘记服用免疫抑制剂,都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排异反应,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许多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霉酚酸酯、他克莫司、西罗莫司等,只有在达到一定的血液药物浓度后,才能在体内发挥作用,而服用药物的间隔时间和剂量都会对药物浓度产生影响,因、此,肾移植受者须定时、定量服用免疫抑制剂,定期检查血液药物浓度,并按时随访。
    2.其他药物免疫抑制剂是肾移植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为了预防或者治疗其不良反应,须联合其他药物。由于肾移植受者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所以感染十分常见。感染也是肾移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许多导致感染的病原菌在正常人群十分罕见,多见于免疫抑制患者,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机会性病原菌,如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因此,在术后的早期,通常为术后1年内,患者需要服用一些抗生素预防机会性病原菌的感染,如服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服用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片预防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等。而当患者真正发生感染时,就需要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和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了。在发生严重感染时,应适当调整原来的免疫抑制方案,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急性感染期。
    此外,随着肾移植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接受了肾移植手术,但是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有可能使得原来处于潜伏状态的乙肝病毒大量复制,出现急性重型肝炎,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因此,携带乙肝病毒的肾移植受者术后必须终身服用乙肝病毒药物。
    免疫抑制剂除了造成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之外,还会产生一些其他不良反应。由于大多数免疫抑制治疗的组合方案中都有皮质类固醇激素,其常见不良反应之一就是增加钙排泄,而尿毒症患者往往身体内基础血钙水平偏低,因此,很多患者会出现骨质疏松,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术后需要服用钙剂的原因。此外,一些免疫抑制剂还会造成糖尿病、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这时候,就需要服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或吏换其他种类的免疫抑制剂。
    除以上几种药物之外,肾移植受者还须服用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降压药。很多尿毒症患者都有高血压,有些是原发性高血压,有些是肾衰竭之后引起的肾性高血压。在肾移植受者中,一部分在术后血压恢复正常,一部分仍有高血压,甚至还有一部分本来没有高血压,由于手术及药物的原因出现高血压。对于这些并发高血压的肾移植受者,就需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控制血压。在肾疾病中,高血压是一个重要的症状,它会促进肾脏病的发展,而肾功能的损伤也会造成血压的升高。对于肾移植受者,需要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1 7.3~1 0.6千帕)以下。
    总之,肾移植术后,如何保护移植肾功能,使其能够更长时间地发挥作用,是每一个肾移植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我们前面所提的这些药物,都是肾移植患者的常用药物,在减少排异反应、防治并发症、治疗高血压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最终使得移植肾能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
124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