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营养原则
(1)肾移植患者的营养评价方法
合理的营养支持取决于正确的营养评价。营养评价一般包括膳食调查、人体测量和生化检查等部分。
1.1膳食调查
几项膳食调查表明,肾移植患者热量、脂肪及双糖的摄入量高于正常,造成该类患者脂质代谢异常,从而导致心血管病发生率增加,应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的膳食原则指导肾移植患者饮食。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的膳食:小于30%的热量由脂肪提供,每日供应不足300毫克的胆固醇和不足10%的热量由饱和脂肪提供。
1.2人体测量及生化检查
皮脂厚度测定和生物电阻抗分析(BIA)是评价肾移植患者人体构成的常用方法,另外还有双能X线衍射分析法(DEXA)、同位素稀释法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但不常用。一项对29例l型糖尿病行肾移植和10例非糖尿病行肾移植的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研究发现,两组患者体重均明显增加(分别从68千克和67千克均升至77千克)。
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测定的1型糖尿病行肾移植患者小腿的皮下脂肪厚度明显增加(从5.O毫米升至6.1毫米),但三头肌和小腿肌肉的横断面积保持不变,说明体重的增加仅是由于体脂的增加引起o DumlerF等的研究证实肾移植并不能使患者的瘦体组织(LBM)增加。患者身体构成的这些变化与强的松龙的治疗无关,但可能与环孢素A的治疗有关。
生化参数是评价肾移植患者营养状况重要指标之一。肝脏分泌蛋白(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血脂谱、氨基酸谱分析、碱溶蛋白质(ASP) /DNA比值、血浆类淀粉A4 (SAA4)及微量和常量营养素的测定等均是有用的指标。
一项对30例肾移植营养状况的研究发现,肾移植患者的营养状况与移植后的时间有关。30例患者被分成3组(I组:10例,肾移植后46天±14天;Ⅱ组:1O例,肾移植后13月±2月;Ⅲ组:1O例,肾移植后9年±2年)。3组患者均使用三联免疫治疗(强的松龙、硫唑嘌呤和环孢素A)。营养评价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发现:I组和Ⅱ组血浆白蛋白降低;I组患者碱溶蛋白/DNA的比值(是细胞水平蛋白质耗竭的敏感指标)降低;Ⅱ组患者体脂百分比增加,三头肌和股四头肌皮脂厚度及皮下脂肪总量增加;Ⅲ组患者肾功能均受损。30例患者肌肉镁含量明显降低而肌肉DNA、钠和氯的含量则增加。绝大多数必需氨基酸的血浆浓度基本正常(仅I组和Ⅱ组患者血浆苯丙氨酸浓度增加)。
Perfumo F等对IO例肾移植患儿(移植后的平均时间为97天士14天)营养状况的研究发现,肾移植儿童身高降低,但皮脂厚度、上臂肌围和血浆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和假胆碱酯酶)正常,9例患儿的人体质量指数(BMI)在第50百分位以上。碱溶蛋白(ASP) /DNA的比值正常。血浆氨基酸谱和肌肉氨基酸谱基本正常(血浆中亮氨酸及牛磺酸水平降低,瓜氨酸、丙氨酸及甘氨酸/丝氨酸比值则升高;肌肉中苏氨酸、丙氨酸及甘氨酸/丝氨酸比值明显升高),可能与强的松龙的治疗有关。
Yamada T等认为血浆类淀粉A4 (SAA4)可能是肾移植患者在没有炎症情况下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
(2)肾移植患者与营养相关的因素与处理措施
影响肾移植预后的与营养有关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围手术期内的营养不良、排斥反应、低白蛋白血症、骨质疏松、高脂血症、慢性同种肾移植肾病、胰腺炎、泌尿系结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