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一般要经过“五部曲”,即分为I—V期。 I期(肾小球高滤过和肾肥大期,血糖控制后部分患者恢复)、Ⅱ期(正常白蛋白尿期,运动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休息后缓解)和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又称“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通常是可逆性的,Ⅳ期(临床肾脏病期)已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甚至大量蛋白尿等临床表现,病变进行性加重,如未积极治疗则进入V期(肾衰竭期),蛋白尿减少,肾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致残率和致死率明显增加。
“尿蛋白就1个+,就算肾脏病也是很轻吧?好治吧?”
出现蛋白尿即表明进入了糖尿病肾病Ⅳ期。治疗上I一Ⅲ期主要是控制血糖,一旦进入Ⅳ期必须全方位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虽然各期治疗有所不同,但都必须保持健康的心态,科学看待所患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乐观对待生活。
1.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要学会在家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包括餐前、餐后、睡前、夜间血糖,有时候还要监测剧烈运动前后的血糖,以此来指导饮食、运动,尤其是开始胰岛素治疗的剂量调整。控制血糖需要饮食、运动及药物综合干预。选择降糖药物的原则是:肾功能正常时,所有口服降糖药均可应用;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时,可根据情况选择胰岛素(首选)及经肾排泄少的药物;终末肾衰竭期特别是中后期的患者,应停用口服降糖药而选择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根据理想体重千克数确定每天所需总热量,按55%、15%、30%的比例分配碳水化合物(主食)、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四餐分配为l/7、2/7、2/7、2/7。 -般来说,主食日摄入量如大米、白面、玉米、小米、荞麦面等按休息状态250-300克、轻体力劳动350-400克、重体力劳动450-550克计算,以提供足够的热量,避免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增加,加重代谢紊乱。
2.低蛋白饮食 目前主张糖尿病肾病患者低蛋白饮食,以0.8克/(千克·天)为宜。对已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25毫升/分时,蛋白摄入0.6克/(千克·天);内生肌酐清除率<25毫升/分时,蛋白摄入0.3克/(千克·天),加用必需氨基酸-a酮酸。即使出现明显水肿,仍不应给予过多的蛋白质,这不仅对病情没有好处,而且也无助于水肿的消退,而应采取低盐饮食以及利尿措施。
3.控制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高血压会通过升高肾小球内压而加重尿白蛋白排出,加速肾脏病变进展和促进肾功能恶化,应有效控制高血压,尿蛋白180毫米汞柱的患者则应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将血压降到此标准。
首先应通过饮食或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适当限制钠盐。对于仍未达到目标血压者,应给予降压药物治疗。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但应注意监测血肌酐和血钾。
4.控制血脂 除调整饮食、适当运动外,临床常用的药物有他汀类降脂药,能有效降低血胆固醇,最近又有研究发现,即使血脂正常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也可延缓其病情的发生、发展。以甘油三酯增多为主的患者可以选用吉非贝齐、非诺贝特等药物。
5.其他药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有些药物如蛋白激酶C -β抑制剂、氨基葡聚糖、糖基化终末产物抑制剂、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抗体、内皮素拮抗剂、肾素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抗炎症药物己酮可可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动剂等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但有待于临床进一步验证。
6.替代治疗 糖尿病肾病V期进展到终末期肾脏病阶段,患者只能依靠肾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维持生命。由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多,尿毒症症状出现较早,应适当将透析指征放宽,一般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约15毫升/分或伴有明显胃肠道症状时即应开始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长期生存率相近,前者利于血糖控制,透析充分性较好,无蛋白丢失,但透析过程中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后者透析方便,可在家中进行,能较好地保存残余肾功能,但易丢失蛋白,容易发生腹腔感染,且透析效果较血液透析差。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美国肾移植患者约占20%。肾移植虽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单纯肾移植不能防止糖尿病肾病再发生,也不能使其他糖尿病并发症得到改善,由于上述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在晚期糖尿病患者中常常不易得到满意效果,因此主张在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所致的肾衰竭肾移植应相对
早期进行,不必一定要等到透析以后。因单纯肾移植并不能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再发生,也不能改善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所以,肾一胰联合移植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7.中医药治疗在基础治疗如控制血糖、治疗高血压、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的同时,配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肾病,对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控制病变的进展有积极作用。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不能痊愈,但能控制,出现肾并发症时更应树立信心,加强患者的自身管理,科学饮食,遵从医嘱,遏制或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