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尿常规有“+”,医生还让做24小时蛋白尿定量?
发布时间:2017-04-27

20170427488841.jpg

说到化验,大家都知道就是血、尿、便。


肾科最常见的化验的项目“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最让患者摸不着头脑的,也是误差最多的化验。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到底怎样留取24小时蛋白尿定量标本?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的“24小时的尿量”是为准确测得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早上6时应把膀胱内的尿排出并弃去,开始计时,把24小时所排出的尿全部贮存在一容器内(包括第二天早上6时排出的尿)。


尿量收集不齐全,尿蛋白量的计算就不准确。检测前要先用量杯量总尿量,然后搅匀,取出一小杯测定每100毫升的蛋白量,再根据实际尿量进行计算,可计出24小时的蛋白量。


要准确测得24小时尿蛋白量,必须准确收集整日尿量,检测部分是总尿量的混合液,才有代表性。


尿液放置过久会生长细菌,细菌会使尿液中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尿液放置过久尿中的红细胞也会发生裂解,会释放一些蛋白成分,这样会影响尿检的结果。


因此室内温度过高时,需要添加防腐剂,常用的防腐剂一般是用二甲苯,用量是5ml 二甲苯/1000ml 尿液。建议标本放置于冰箱或者阴凉处。


建议测定当天不必限制水分和进食量,正常进食和饮水就可以了。


正常人每天尿中蛋白质一般为40-80mg,这一含量用蛋白质定性试验的方法一般不能检出。患某些疾病时,蛋白质漏出增加,就可被检出尿蛋白阳性。所以尿蛋白定性报告的结果是粗略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可以精确地测出小便中排出的蛋白量。


20170427553819.jpg


临床上,判定是否有肾脏病,严重程度如何,都需要通过尿常规检查中的尿蛋白定性定量两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定。


尿蛋白定性指标,就是常说的尿常规中的尿蛋白是阴性还是阳性。如果尿蛋白检查结果为阳性,反映肾病的病情程度看其带有几个“+”。


而尿蛋白定量判定则更能准确的反应受检者的肾脏功能,常用的诊断指标即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偶然一次发生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标,不能确诊为肾病!


正常人,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


如果受检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高出了此正常值参考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


如果是肾脏病的病人通过治疗24小时尿蛋白降至500mg甚至300mg以下,我们认为是肾脏病好转的重要指标。

尽管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是否发生的可靠指标,但是单凭一次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结果异常就判定发生了肾病,这是不准确的。


在临床对肾病的确诊时,通常情况需要重复做尿常规检查。通过做定期检查,患者的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存在次及以上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才可以判定患者确实发生了肾脏病变

以下情况下,可能出现生理性蛋白尿,比如:发热、腹泻、脱水、过度运动等等,再有就是胡桃夹综合征。

点击关键词,了解相关知识

血尿      |     红肉   |       

    旅游透析      |      肾穿刺     

 运动   |    性生活     |   感冒

  |   中成药    |     

血透十年     |    宣教手册


183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