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家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人类足迹》的记录片,该片制作人瓦特斯和他的制作小组耗费两年时间对数百种统计数据进行了编辑和整理。
其中,有这样一项纪录:
人的一生吃下的药片大概达到3万粒,到了60岁后,看病的次数也将达到每年35次。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药三分毒。3万粒药片,既能“治”病,也能“致”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药物对肾脏的损伤。
为什么药物容易导致肾脏损害?哪些药物容易导致肾脏损害?我们又该如何降低这3万粒药片带来的损害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肾内科的邬碧波医生。
Q
邬主任,我们经常听到药物容易导致肾损害的说法,请问为什么会这样的呢?
邬主任:众所周知,肾脏是机体代谢和排泄药物的重要器官,因此也是药物导致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一般来说,多数药物要经肝脏代谢后从肾脏排泄,另有一部分药物则是在肾脏代谢和排泄,药物在肾脏组织中蓄积、沉淀,从而导致肾脏组织损伤。
Q
那么请问您,是不是只要服用了药物,都会导致肾脏损害呢?
邬主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药物导致的肾损害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与药物特性、用药的时间、剂量、患者的生理状态、存在的基础疾病等许多因素相关。
Q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药物导致的肾损害?
邬主任:最常出现药物性肾损害的是既往已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存在肾功能不全者,或有潜在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如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因肾脏功能生理性减退,常常合并多系统疾病且服用多种药物,特别容易出现药物性肾损害。
另外,由于老年患者对药物性肾损害的表现不敏感,难以及时发现,更易导致严重的后果。
Q
您刚刚提到可能有些患者对药物性肾损害的表现不敏感,药物性肾损害表现具体都有哪些?
邬主任:不同药物导致的肾损害临床表现各异,但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肾损伤:通常在用药数日后出现,其中大部分表现为肾实质性的损伤,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肾衰竭。
慢性肾损伤:通常在长期持续服药或反复间断用药后缓慢出现,可表现为逐渐出现的多尿或夜尿增多、电解质紊乱、肾性贫血等等,并逐渐进展至慢性肾衰竭。
Q
一旦出现药物导致的肾损害,应该如何治疗?
邬主任:首先要让患者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积极治疗并发症和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危重的患者要及时透析;伴有过敏症状者可酌情加用糖皮质激素(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减药和停药),而且在治疗期间应当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过敏或肾毒性的药物。
一般来说,年轻、无基础疾病、肾损害程度较轻以及发现较早并停用相关药物的患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
由于药物导致的肾脏损害治疗手段有限,大多为停药后的对症支持治疗,因此预防更胜过治疗。
Q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进行预防,请您给大家介绍下哪些药物比较容易导致肾脏损害?
邬主任:导致肾脏损害的药物多种多样,包括中药、西药及其各种制剂。目前我国导致肾损害最常见的药物包含抗生素、造影剂、解热镇痛药、利尿剂和脱水药、中药和中成药等。
由于西药化学成分明确,临床前研究较为深入,故对于可能出现的肾脏毒性能提高警惕和加强防范,而中药的肾毒性影响往往被公众忽视。
我国存在悠久的中医中药传统,但对于许多中药的毒副作用认识却不十分充分。我国使用中药的人群数量非常庞大,但是由于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观念根深蒂固,患者使用起来相对比较随性,用药不规范,再加上药品质量参差不齐等等,这些问题是万万不可被忽视的。
中药的药性更多的是相生相克,既有锦上添花亦有毒上加毒。所以,在选择服用中药的时候,一定要在专业权威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否则不但不可治病,反而更易损身伤肾。
专家提示
感谢邬主任的详细讲解,在采访的最后邬主任建议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合理用药,从而尽可能少地预防药物导致肾脏损害的发生。
通常来说,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是用药后出现肾脏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首要原则就是坚持合理用药、切忌滥用药物。
对于老年人、伴有基础疾病、原本存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前应评估其肾功能情况,根据肾小球滤过率水平调整用药剂量,并且应避免联合应用多种有肾毒性的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