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营养管理有多重要?看70岁老人的逆转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01

70岁肾友田姨的蜕变之路

2024年6月,一张转诊单送到了成都爱森医疗团队手中:70岁的田姨,透析龄1.1年,刚转入时身高1.58m体重仅43.6kg,BMI17.5,近一年瘦了30斤。更让人揪心的是,她透析时频繁掉血压、犯低血糖,走路得人扶,稍动就累,白蛋白和前白蛋白都低于正常值,整个人像被抽走了力气。看到田姨的转诊单,面对这样有些复杂的情况,成都爱肾血液透析中心的主任、医生、护士和营养师立刻开启团队协作,从检查到干预,当天就拿出了透析方案。

田姨的问题像缠在一起的线团,得一根根理清楚。

1

生理上,她不仅体重低,肌肉也少得可怜——透后体成分检查显示骨骼肌肉量严重不足,加上白蛋白偏低,身体就像没了“防护盾”。透析时频繁低血糖、低血压,好几次差点出危险,这让透析安全成了头等大事。

2

认知上的误区更棘手:家属觉得自己的降压药能给她吃,她自己则靠子女买的奶粉“补营养”,胃口差了就等着,不知道主动想办法。

3

执行起来更难:老人70岁了,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有限,子女又不在身边,和老伴住在一起,居家照护跟不上。

面对这些交织的难题,团队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从最关键的环节一步步入手。

主任先牵头,多次打电话给家属,一点点纠正用药误区,尤其是降压药不能乱给的问题。随后调整了透析方案,每周3次透析,根据肾友的总体情况,安排了相应的透析方案(透析总频率每周三次,透析模式:HD、HDF和HD+HP组合),还加了透析中测血糖的医嘱,提前预防低血糖。护士和营养师轮流跟进,从透析中的监护到日常饮食,全流程盯紧。

营养师在肾友透析中监护

营养师和医护团队透析中巡视

营养师发现她胃口差,就从“能吃下去”开始:先推荐透析专用蛋白粉,告诉她透析日可以自己带饺子、鸡蛋饼加餐。

后来老人说奶粉吃惯了,就建议少量吃,不强硬建议老人停止吃奶粉,而是帮助老人逐渐过渡,慢慢引导她增加主食和优质蛋白的摄入,比如鸡肉、鸡蛋。

宣教也很讲究,避开复杂术语。2024年9月她感冒好转后,团队抓住机会讲“吃好点少生病”,用“少去医院就能少受罪”这样的话让她听进去,比讲指标管用多了。

团队知道老两口在意子女,就常跟他们说:“你们身体好,孩子在外工作才安心。”家属慢慢主动帮着记吃药时间,监督她加餐,家里做饭也开始注重优质蛋白。护士每次看见她时,都会顺口问一句“今天吃鸡蛋了吗”,用碎片时间帮她记牢习惯。

就这样,在一天天的细致调整和陪伴下,田姨的状态慢慢有了起色。

到2025年3月,变化已经实实在在:

田姨的这些改变,不只是身体指标的好转,更藏着爱森在肾友营养管理上的心得。

1

多学科协作要“早”:早通过营养筛查和体成分监测发现问题,早让团队介入,早给肾友和家属讲明白注意事项。

2

对老人得“巧”:说话要直白,比如“吃够蛋白,就不用总住院花钱”;次数要多,见一次提一句,慢慢就记住了。

3

营养管理得“实”:不能只看白蛋白,还要看体重和肌肉有没有增加,能不能自己走路、做家务,这才是真的好。

爱森愿和每一位肾友及家属并肩同行,用专业筑牢透析安全的防线,用耐心化解透析路上的难题,让每一次透析都更安心,每一个日子都更有质量。爱森始终相信,再难的起点,都能走出稳稳的幸福。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具有会员资质的图片网站或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凡署名原创的文章、图片、视频、音频版权属本账号及作者本人所有。获取授权后可转发分享,其它平台如需引用版权内容,请在醒目位置处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账号旨在帮助肾友和大众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所刊载的全部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院诊疗。刊载信息仅供参考,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尽快请往线下就医,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18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