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血磷每增高1mg/dl:
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肾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平均每月下降幅度增加0.178ml/(min·1.73m2),肾衰竭风险增加36%;
冠状动脉、胸主动脉、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钙化的患病率分别上升21%、33%、25%和62%;
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8%,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0%。
高磷血症在CKD患者中十分普遍,长期血磷升高会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及骨折、骨痛等各类骨病,还会引起血管及软组织钙化,导致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而我国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及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600pg/ml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日本、北美、欧洲等地。
如何进行血磷的有效管理,降低其对肾友的危害?前不久,慢性肾脏病高磷血症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发布,一起来看一看!
一
基础知识篇
1.血磷控制目标
CKD非透析肾友:0.87~1.45mmol/L
CKD透析肾友:1.13-1.78mmol/L
2.血磷检查频率
需定期检查血磷水平,并根据指标结果进行控制。
3.何时开始血磷管理和控制?
推荐从CKD3期(eGFR)开始血磷的管理和控制。
4.导致高血磷的主要原因有?
✨ 饮食磷摄入过多;
✨ 透析不充分;
✨ 降磷药物使用不当;如剂量不足或服用时间、方式不正确
✨ 其他因素;如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导致骨破坏、恶性肿瘤骨转移等可能导致高磷血症。
5.发现血磷升高,如何控制?
确认高磷血症的肾友,应首先判断上述原因分析及干预,并进行饮食管理、合理口服降磷药、控制严重的SHPT、调整透析方案等增加磷的清除。
二
控磷秘诀—饮食篇
1.每日磷摄入量
建议每日磷摄入量不超过1000mg;
2.推荐选择“磷蛋白比”低的食物
磷蛋白比=食物含磷量/食物含蛋白质量。比值越低,食用后对血磷影响越小,如:
鸡蛋清的磷蛋白比=18/11.6≈1.5mg/g(很低)
猪瘦肉的磷蛋白比=9.3mg/g(适中)
推荐选择磷/蛋白比低于12mg/g的食物(如猪血、鸡蛋白、鸭胸脯肉等),有助于减少磷摄入的同时保证营养状态。
3. 优先选择磷生物利用率低的植物来源食物
不同食物含磷量的高低不同,磷吸收率也不同,一般吸收率为加工包装食品>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如下图)。
推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饮食。不仅具有较低的磷蛋白比、磷吸收率低等优势,还能通过丰富的膳食纤维改善肠道菌群,减少尿毒症毒素生成,并缓解代谢性酸中毒。
4.优先选择天然食品,限制含磷添加剂
减少或避免包装肉类、加工奶酪、即食布丁、冷冻食品、面包、饼干及饮料等加工食品,以新鲜蔬菜水果、肉类等天然食品为主。
5.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减少磷摄入
“水煮”可减少食物含磷量,并降低吸收率。
但注意水煮的降磷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食物的切割大小、水煮的时间和温度等,尽可能切小块、水煮时间久一些更好。
三
控磷秘诀—药物篇
1.什么时候加用降磷药?
推荐在合理控制饮食后,血磷水平仍进行性或持续性升高时,开始药物治疗。
2.选择什么降磷药?
优先选择非含钙磷结合剂(碳酸镧、司维拉姆等),若合并低钙血症可选择含钙磷结合剂(碳酸钙、醋酸钙等),各类降磷药特点见下表:
3.服用剂量如何确定?
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采取剂量滴定的方式个体化调整降磷药剂量,以增加药物的耐受性、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见上表)。
4.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
磷药物耐受不良时,可进行药物种类替换及针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干预。
5.儿童、青少年用什么降磷药?
儿童和青少年肾友可使用含钙磷结合剂或非含钙磷结合剂,推荐首选蔗糖羟基氧化铁。
6.老人用什么降磷药?
建议老年肾友使用药片负担更小的,如蔗糖羟基氧化铁。
7.便秘肾友用什么降磷药?
建议选择有利于通便的降磷药物,如蔗糖羟基氧化铁、替那帕诺。
8. 综合管理骨-矿物质代谢异常(CKD-MBD)
积极治疗继发性甲旁亢等并发症,减少骨磷释放。
四
控磷秘诀—透析篇
确保充分透析,每周3次,每次4h,且URR≥65%,Kt/V≥1.2,未达到充分透析的肾友推荐改变透析方案,如增加透析频次和时间、增加透析器膜面积、提高血流速等。
充分透析后,血磷仍无法有效控制的肾友,可调整透析处方增加磷清除,如每日短时透析、夜间长时透析、使用高通量透析膜等。
五
控磷秘诀—自我管理篇
✨ 关注血磷,了解并知晓血磷管理的相关知识及方法;
✨ 配合医生定期检测,根据血磷水平,调整饮食、药物或透析处方;
✨ 饮食教育及管理,接受营养师饮食指导并做好日常饮食控制;
✨ 正确用药,遵医嘱使用和调整降磷药物,不漏服、忘服、停服;
✨ 充分透析,保证基本的透析频率及时间,并根据血磷水平进行透析处方调整。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具有会员资质的图片网站或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凡署名原创的文章、图片、视频、音频版权属本平台及作者本人所有。获取授权后可转发分享,其它平台如需引用版权内容,请在醒目位置处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肾友和大众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所刊载的全部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院诊疗。刊载信息仅供参考,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尽快前往线下就医,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