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并发症完全防治手册】想要透得更久?管好这8关!
尿毒症是一个全身性疾病,“毒素”可影响心脏、血管、骨骼、甲状旁腺等多个组织及器官,透析肾友最危险的8大并发症,管好才能透的更久。
一.高钾血症
透析肾友常见的"生命威胁"
症状表现:
早期:四肢、嘴周麻木、肌肉无力。
进展期:心率变慢、恶心呕吐、四肢瘫软。
危害:
血钾>6.0mmol/L时,猝死风险增加5倍,在透析肾友死亡原因中占21%。
预防及干预:
-
定期监测血钾,控制血钾3.5-5.5mmol/l。
-
严格控钾饮食:避免高钾食物(香蕉、橙子、土豆、低钠盐等),合理选择中低钾食材;食材烹饪前焯水或浸泡。
-
充分透析:根据残余肾功能情况合理安排透析,完全无尿者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4h的透析时间。
-
合理用药:尽可能避免中药、保钾利尿剂等导致血钾升高的药物,控制饮食及充分透析后仍无法控制血钾稳定者,可规律加用降钾药。
-
其他:遵医嘱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控制血糖、调节便秘等。
日常紧急处理:
透析间期居家出现疑似高血钾症状时,立即口服降钾药,并联系医护,必要时紧急透析。
二.血管钙化
长期透析的"隐形杀手"
症状表现:
早期:无感觉(需CT检查发现)。
晚期:血压难控制、心绞痛、足部溃疡等。
危害:
血管及软组织钙化,直接增加心梗、脑梗、心衰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是透析肾友的首位死亡原因。
预防及干预:
-
控制血磷达标:不吃加工食品(如香肠、可乐),合理选择中低磷食物;规律口服磷结合剂(碳酸镧/司维拉姆等);定期复查血磷,根据血磷调整治疗方案。
-
控制血钙达标:预防低钙、控制高钙,合理饮食及用药,积极治疗继发性甲旁亢。
三.透析中低血压
最容易遭遇的"突发危机"
症状表现:
打哈欠、眼前发黑、出冷汗、恶心,严重时意识丧失。
危害:
-
短期低血压增加透析不适,降低透析充分性;长期则会导致残余肾、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引起头晕、乏力、运动和感觉障碍,也会增加动静脉内瘘血栓的发生率,甚至增加全因死亡率。
预防及干预:
-
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5%,安全脱水。
-
诱导透析、年老体弱、低血压倾向的肾友,适当降低透析效率。
四.肾性骨病
从骨痛到骨折的噩梦
症状表现:
早期:关节酸痛、皮肤瘙痒。
晚期:身高变矮、轻微碰撞就骨折。
危害:
直接致残、致死,严重骨畸形需手术矫正。
预防及干预:
-
积极治疗慢性肾脏病-骨、矿物质代谢异常,定期复查血清钙、磷iPTH(目标150-300pg/mL)水平,控制血钙2.1-2.5mmol/l、血磷1.13-1.78mmol/l、iPTH150-300pg/mL。
五.肾性贫血
疲劳背后的真相
症状表现:
面色苍白、爬楼梯气短、头晕、注意力不集中。
危害:
-
长期心肌缺氧,导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加重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心绞痛、心肌梗死)。
-
生活质量下降:乏力、头晕、运动耐量降低,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
透析耐受性降低:低血压风险增加(尤其是超滤量较大时)。
预防及干预:
-
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控制指标在110-130g/L。
-
铁剂补充(静脉补铁效果更佳(蔗糖铁),口服补铁效果一般,且有胃肠道反应)。
-
优化抗凝方案(减少透析器凝血),减少抽血量(非必要不抽血、较少抽血量),纠正出血倾向(积极治疗消化道疾病)。
-
控制炎症和感染:充分透析(减少尿毒症毒素),治疗感染(导管相关感染以及其他感染)。
-
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和热量摄入充足,按时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
治疗继发性甲旁亢:治疗高磷、低钙,必要时手术切除甲状旁腺。
-
输血:严重贫血(当血红蛋白<60g/L)或急性失血需要紧急输血。
六.动静脉内瘘感染
小问题引发大灾难
症状表现:
瘘管处红肿热痛、发热、寒战等。
危害:
感染导致瘘管闭塞需手术重建,严重感染可致败血症,增加死亡风险。
预防及干预:
-
注意日常内瘘护理,每次透析结束后24小时内避免穿刺部位接触水。
-
发现穿刺点有发红和局部硬结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尽早处理。
-
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内瘘手臂位置洁净、干燥。
七.皮肤瘙痒
多数肾友的难言之痛
症状表现:
皮肤瘙痒难忍、皮肤抓痕、色素沉着。
危害:
长期瘙痒可导致抑郁、失眠,甚至继发皮肤感染。
预防及干预:
-
充分透析,保证必要透析时间、频次,血液滤过、灌流等多种透析方法结合。
-
做好皮肤清洁护理,如涂抹保湿霜、控制洗澡水温、时间、频率等。
-
瘙痒严重,可涂抹止痒药膏或口服药物治疗(如加巴喷丁)。
八.营养不良
被忽视的“死亡推手”
症状表现:
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水肿、多脏器功能衰退等。
危害:
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伤口愈合延迟。随着白蛋白水平及营养状态下降,死亡率明显增加。
预防及干预:
-
合理饮食,补充充足的能量及蛋白质,荤素搭配、均衡饮食。
透析只是治疗手段,并发症管理才是长久透析的关键!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具有会员资质的图片网站或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凡署名原创的文章、图片、视频、音频版权属本平台及作者本人所有。获取授权后可转发分享,其它平台如需引用版权内容,请在醒目位置处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肾友和大众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所刊载的全部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院诊疗。刊载信息仅供参考,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尽快前往线下就医,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