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因肾实质受损造成肾功能不全,逐渐缓慢发展导致肾实质破坏率不断增加,一旦肾储备力量达到极限即可急转直下,连续出现临床症状。肾功能存在多少取决于有效肾组织存在多少。有效肾组织存在越少,肾功能就越差,病情就越严重。已受损的肾组织是不易恢复的。
急性肾衰竭是一组综合征,为各种泌尿功能出现急性抑制。急性肾衰竭可见于各科疾病,急性肾衰竭与慢性肾衰竭不同,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则肾功能可完全恢复,如延误诊治,则可致死。
(一)病因
急性肾衰竭由多种病因引起,使肾小球滤过功能迅速下降至正常的50%以下,血尿素氮及血肌酐迅速增高,并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及急性尿毒症症状。例如,因肾缺血或毒物中毒引起急性肾小管变性或坏死,导致排泄功能暂时丧失,肾实质受损。
(二)临床表现
根据尿量减少与否,急性肾衰竭可分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伴少尿或无尿表现者称为少尿型。非少尿型系指血尿素氮、血肌酐迅速升高,肌酐清除率迅速降低,而不伴有少尿表现。临床常见少尿型急性肾衰竭,临床过程分为以下三期。
1.少尿期 少尿期一般持续1~2周,长者可达4~6周,持续时间越长,肾损害越重,持续少尿大于5日,或无尿大于10日者,预后不良。少尿期的临床症状有:
(1)水钠潴留:患者可表现为全身水肿、高血压、肺水肿、脑水肿和心力衰竭,有时因水潴留可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
(2)电解质紊乱:常见高钾、低钠、低钙、高镁、高磷和低氯血症。
(3)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疲乏、嗜睡、呼吸深快、食欲缺乏,甚至昏迷、血pH值降低。
(4)尿毒症:因肾排泄障碍使各种毒性物质在体内积聚时,可出现全身各系统中毒症状。其严重程度与血中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的浓度相一致。
①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而消化道出血可加重氮质血症。
②心血管系统。主要因水钠潴留所致,表现为高血压和心力衰竭,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包炎等。
③神经系统。可有嗜睡、神志混乱、焦虑不安、抽搐、昏迷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多汗或皮肤干燥,可表现为意识、行为、记忆、感觉、情感等多种功能障碍。
④血液系统。急性肾衰竭常伴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贫血随肾功能恶化而加重,系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血管外溶血、血液稀释和消化道出血等原因所致。出血倾向(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点及消化道出血)多因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急性肾衰竭早期白细胞总数常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增高。
⑤感染。感染是急性肾衰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以呼吸道和尿路感染多见,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最多见。
2. 多尿期 肾小管细胞再生,肾小球滤过率逐渐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开始出现多尿现象,每日尿量可达3000~5000毫升,此时期为多尿期,一般持续1~2周(长者可达1个月)。此期由于大量排尿,可出现脱水、低钠和低钾血症。早期氮质血症持续甚至加重,后期肾功能逐渐恢复。
3. 恢复期 多尿期后,肾功能改善,尿量恢复正常,血尿素氮和肌酐逐渐恢复正常,而肾浓缩功能需要数月才能恢复正常,少数患者遗留部分不可逆性的肾功能损害。此期患者可表现为虚弱无力、消瘦、营养不良、贫血和免疫功能低下。
营养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多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临床表现较少尿型急性肾衰竭症状轻、并发症少、病死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