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合适的透析
透析的作用:透析主要替代肾的排毒和排水功能。内分泌功能主要靠药物治疗来完成。
透析虽然能替代肾的排泄功能,但仅仅是部分代替。尿毒症患者没有肾功能或者残余的肾功能很少,透析又不能像肾一样持续高效地排泄毒素,因此总有一些代谢废物潴留。总的来说,好的透析应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使患者达到最佳的生活质量,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
发生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将透析治疗带来的不便程度降至最低,可以常规实施,而且费用合理。
怎样评价透析做得好不好
好的透析基础是透析清除毒素要充分。
透析充分性是指透析患者在较高蛋白质摄入的前提下,通过透析有效地清除体内的尿毒症毒素和减少过多的水负荷(达到干体重),并充分地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的状态,透析后患者感到舒服和满意,长期透析并发症少,达到透析后理想的状态。
理想的状态是指透析后患者在各方面能达到或者接近正常人的生活状态,包括以下几方面。
无营养不良,体力恢复,无不适感觉,有生活、工作能力。
未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的明显改变。
透析前尿素氮保持小于28毫摩/升(784毫克/升),透析结束时降至透析前的40%,全周平均蛋白质摄取量至少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克。
干体重达标,血压正常(使用或不使用降压药)。
未出现尿毒症牲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紊乱。
未出现严重的钙磷代谢障碍等。
好透析的量化标准:
1.水分清除达标——干体重达标 “干体重”是针对透析患者的特有名词,是指在透析结束时患者所能耐受的既无水潴留也无水缺乏的最低体重。当透析后体重低于干体重时,会感到全身乏力、肌肉抽搐、血压低、恶心、脉搏细弱,X射线检查会发现心脏变小。当透析后体重高于干体重时,水分排不出去,便躲在身体的腔隙中,出现高血压、水、腹水、心悸、气促、濒死感。
干体重达标,心脏负担小,心脏疾病的发生风险降低。对于没有尿液的尿毒症患者,干体重达标主要靠透析除水,这是血液透析能否顺利进行和减少心脏并发症的关键。对除水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透析后体重回落到干体重。这需要医护人员的管理、家属的监督,更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控制体重要以“吃好、喝少”为原则。吃好就是“饭要吃好”,保证摄取充足的营养。喝少就是“水要少喝,避免增加心脏的负担。体重不可增长得太快。隔一天透析时,体重增长不应超过干体重的百分之三,如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体重增长不应超过1. 8千克。隔二天透析时,体重增长不应超过干体重的百分之五,如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体重增长不应超过3.0千克。年纪大的入心脏功能下降,体重增加要更低(65岁以上老年人约为干体重的2.5%,如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体重增长不应超过1.5千克)。
干体重不是固定不变的,受患者情绪、睡眠、饮食、排泄、营养状况、疾病、季节等因素影响可随时发生变化,须定期重新评价及调整。
2.毒素清除达标——透析充分性指标 这是肾科医生非常关注的指标,也是判断透析是否做好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一味关心水分,把透析机当成“脱水机”,为了达到干体重,在不控制水分摄入的情况下,“拼命”拉水,结果导致低血压发生,甚至休克而提早下机,缩短了透析时间。在透析条件相对恒定的情况下,透析时间的充足是清除毒素最重要的保证。若经常缩短时间,毒素清除不充分,血中毒素蓄积,导致患者更加口干,透析间期喝更多的水,下次透析清除水量更大,更容易发生低血压休克,从而发生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1)毒素清除指标 很多刚进入透析的患者经常会问:“我透析1个多月了,为什么我的肌酐还没有降下来,甚至比以前还高了一些(7是不是毒素没有清除干净?”在非透析人群,血肌酐反映肾的功能(即反映体内毒素的指标)。但是在透析的患者,血肌酐还反映了患者的肌肉状态(即营养状态)。我们不单纯从血肌酐的水平来判断透析是否充分。在血液透析的患者,一般会定期(如每3个月)监测透析前后的肾功能,观察透析对肌酐和尿素氮的清除情况,然后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患者l周毒素总量的清除(如尿素清除指数Kt/V和尿素降低率URR),从而判断透析是否充分。对腹膜透析的患者,也会根据血肌酐及腹透液肌酐的水平等,计算毒素的清除率(如总肌酐清除率等)。
(2)读懂一些简单指标 血压好:透析前收缩压(上压)140一1 50毫米汞柱(18.6—20.0千帕),舒张压(下压)70~90毫米汞柱(9.3一12.0千帕).
逶析后收缩压(上压)120—130毫米汞柱(1 6.0一17.3千帕),舒张压(下压)70一80毫米汞柱(9.3~10.6千帕)。
血红蛋白合适:透析前测定110—120克/升。
血电解质正常:血钾、血钠、二氧化碳结合力、血钙、血磷在正常范围内。
血甲状旁腺激素合适:150一300纳克/升。
营养状态好:主要是指干体重稳定及血白蛋白>40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