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基本概念
发布时间:2016-11-23

1936年,前苏联为1例急性肾衰竭患者进行肾移植(re-naltransplanttation),虽只存活48小时,但揭开了肾移植的序幕。在20世纪50~60年代,欧美国家均成功地进行了肾移植手术,并长期存活,这标志现代器官移植的开始。目前,肾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肾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终末期肾疾病患者多存在系列营养代谢紊乱,如低蛋白血症、贫血、高脂蛋白血症、代谢性骨病等,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合理的营养治疗能纠正负氮平衡,提高手术耐受力,促进移植肾的功能恢复,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

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及抗排异治疗最为重要。肾移植术供受双方组织抗原有明显差别,受者淋巴细胞可辨认异体组织抗原而发生作用,引起排异反应,术后排异反应是临床主要问题。排异反应通常分为超急性(不常见)、急性(常见)或慢性。急性排异反应多出现于术后2~3周或在2个月内,少数在半年内发生,术后控制急性排异反应最为主要;慢性排异反应多在术后数月或数年后发生,常是急性排异反应反复发作而形成,往往为隐匿性的。

肾移植后由于免疫抑制药的长期使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机体代谢,并可造成包括血压升高,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及尿酸、血钠、血钾增高,血钙、血镁降低,或加速蛋白质分解,引起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水肿等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对于肾移植的患者,必须重视和了解免疫抑制药对营养代谢带来的不良反应,并采取一定的药物和相应的营养治疗措施,预防和减少免疫抑制药引起的并发症,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排异反应临床症状为高血压、蛋白尿,可有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类似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坏死性血管炎。慢性排异反应是肾移植术的重要问题。肾移植可能产生复发性肾炎,呈现与原发性肾炎相似的病变,症状与慢性肾炎相似。为了肾移植术后达到理想效果,患者在术后开始进食时即应注意调整营养内容,适应不同阶段病情的需要。

(一)适应证

肾小球肾炎、糖尿病性肾炎、高血压性肾病、遗传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盂肾炎等终末期肾衰竭的患者均可接受肾移植手术。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GRF)<25毫升/分,血肌酐(SCr)>445微摩/升(5毫克/分升),血尿素氮(BUN)>20毫摩/升(55毫克/分升);食欲缺乏、呕吐、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出血、呃逆、氮质血症、肾性骨病、高尿酸血症、酸碱平衡失调等。

(二)营养因素

1.肾衰竭时机体代谢变化

(1)蛋白质代谢:对蛋白质摄入的限制常引起蛋白质缺乏,出血及蛋白尿又增加了蛋白质丢失,出现负氮平衡、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同时必需氨基酸及组氨酸、酪氨酸含量下降,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升高,造成血浆中氨基酸的比例失衡,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并加重氮质血症,使肾功能进一步受损。

(2)糖类代谢:70%左右的患者出现糖耐量降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水平升高,糖类代谢紊乱。

(3)脂肪代谢:血中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激素水平升高可促使脂肪动员,血浆中非酯化脂肪酸含量升高,并进人肝中合成三酰甘油,再以脂蛋白的形式分泌入血,同时水解血浆中三酰甘油的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从而使血中三酰甘油升高,造成高脂血症。

(4)水电解质代谢:可出现水钠潴留、低钠血症、高钾血症、高镁血症,或低钾血症、低钙高磷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等电解质代谢紊乱。

(5)透析时代谢:进行透析治疗时,营养物质丢失增加,特别是蛋白质、水溶性维生素、钠钾等无机盐及铜、铁、锌和硒等微量元素。

2.肾移植后机体代谢变化

(1)移植肾功能的恢复: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在恢复血循环1~60分钟,即开始产生尿液,同时肾的各种生理功能开始逐渐恢复,热能需求由于实施了手术而增加,蛋白质、脂类及糖代谢逐步得到调整。

(2)多尿期:部分患者在术后24~48小时内可出现多尿现象,每小时可达500~1000毫升,易引起脱水、低钠血症及低钾血症。

(3)少尿期:还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少尿或无尿现象,大约持续几日到1个月,是移植肾早期无功能的表现。出现少尿或无尿期,临床多用血透治疗等待移植肾功能恢复,此时代谢变化与移植前透析时相似。

(4)排异反应:肾移植术后多有排异反应发生,主要有急性排异反应、慢性排异反应和超排异反应,其中以急性排异反应为最常见。排异反应使移植肾的功能受到损害,机体出现蛋白质丢失,代谢产物堆积。


354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