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则。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人体更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
肾在五行中属水,水是生命之源,肾也是人的生命之根,所以四季都要注意养肾。
春养肾水 肝木方旺
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等六个节气。春为四时之首,即是“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万象更新之始,也是“百草回生,百病易发”之时。
春天五行属木,而五脏之中肝属木,因而春气通肝。肾水生肝木,肾精充足,肝木才能生发,肾水亏虚,肝木得不到滋养,肝阳上亢出现头晕、头痛,身体低热等症状;肝木克脾土,肝阳上亢,影响脾胃,还会导致食欲变差,饮食减少。
那么在气温、气流变化最为无常的春季如何顺应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让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使精神、情志、气血都舒展畅达、生机勃发呢?
春天主生发,此时最重要的是保卫阳气,使之逐渐旺盛,耗伤及阻碍阳气则伤肝木,木伤便不能生火,夏月是火令,伤木则夏天易得寒病。
我们要“无厌于日”,多晒太阳,避免风邪,《黄帝内经》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又云“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
春天天气转暖,致病的细菌、病毒等也繁殖迅速,气候多变,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减弱,特别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尤其肾友更惧。
中医认为,风为春季的主气,风邪引起的疾病在春天发作尤其多,所以 “春捂”的说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春捂具体的部位分别是颈部,后背,腰,腹,脚踝。
颈部有风池穴,大椎穴。
腰背部有命门。
腹部有神阙。
脚踝处有三阴交和太溪穴。
这些穴位有温煦阳气、滋阴益肾的作用,如果春天暴露在外会导致血流不畅、阴气增长,一旦“阳不足”,则“百病丛生。除此之外保护阳气还需避免早上洗头洗澡,晚上锻炼。
“春眠不觉晓”,春天易春困,但睡懒觉不利于阳气升发。要夜卧早起,午饭半小时后应小憩30分钟,到空气清新的室外运动,如跑步、散步、八段锦、太极拳,让机体吐故纳新,筋骨舒展。
肾友们要疏通肝木之气,切不可郁结。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保持乐观豁达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
春天是肝旺之时,肝木味酸,主升发,而水果酸甜居多,酸则收涩,春季多吃水果则脾胃受损,夏易生寒变。春五行为木,色主青,可多食绿色蔬菜。
作者简介:
李黎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CKD营养门诊专科护士。负责CKD慢病管理门诊、糖尿病足部干预门诊、中医养生健康咨询门诊、腹膜透析随访门诊工作。多次筹备、主持大型肾友会,首次将健康教育以小品形式表现,并为腹透病人做诗激发生活信心。参与上海市十大腹膜透析中心学术沙龙活动,负责筹备工作。汇编首本影响腹透患者心理的康复手册。参与筹备及主持4次国家级学习班。主要学术成就包括:承担、参与上海市卫生局、市教委基金项目、上海市护理学会课题、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及龙华医院院级科研基金项目17项;护理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优秀护理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