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急诊24小时》栏目,报道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救治的一位重症药疹患者。该患者为中年男性,脸部肿胀,全身大面积出现红斑。经诊断为药物过敏导致的重症药疹,而罪魁祸首竟是很多肾友都服用过的“别嘌醇”!
“别嘌醇”是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结石的一款药物。因为价格便宜,使用范围广,即使肾衰的患者也可以用,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肾内科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款药物的说明书上写着“严重可导致死亡”的字样。
别嘌醇过敏综合征(AHS)是一种发生率较低(3%-5%),但可能致命的不良事件。有报道称,经历别嘌呤醇超敏反应的个体的死亡率可超过30%。
患者服用别嘌呤后,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
- 皮疹
- 白细胞减少
- 血小板减少
- 腹泻
- 发热
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和某段基因以及肾功能下降有关。
HLA-B*5801 基因
研究发现,别嘌醇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人体中HLA-B*5801 基因型密切相关。
关于这个基因,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
与非洲人(2%-4%)和白种人(1%-6%)相比,亚洲人(3%-15%)携带此基因的比例明显较高。中国人(8.8%-10.9%)携带此基因的人数也相当高。
好消息
在上海同济医院等一些医院,已经可以对此基因进行提前筛查,确保携带此基因的高风险人群可以避免服用别嘌醇。只要是基因检测没有问题的人就可以放心吃。
肾功能下降
别嘌醇的最常用剂量是300mg/d,但对于肾功能下降的患者来说,从较低的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可以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肌酐清除率>60ml/min的患者,建议从100mg/d的剂量开始治疗,每2-4周调整药物剂量,直至达到降尿酸目标所需的最低每日剂量。
慢性肾脏病(CKD)3期及以后的患者,建议从<1.5mg/(mL/min)肌酐清除率的剂量开始治疗,每4周增加1次剂量,增幅不超过50mg/d,直至达到降尿酸目标所需的最低每日剂量。
常用药除了别嘌醇外,还有三类药物也有引起严重药物超敏反应的风险:
抗生素:如磺胺类、青霉素类、沙星类等。
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钠等。
抗癫痫药:如卡马西平、拉莫三嗪、苯妥英钠等。
首次服用以上药物的患者需注意自身反应,发现不适及时就医。有过敏史的患者也应提前告知自己的主治医生。
万幸的是,文章开头患者在经过半个多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治疗后,成功康复并出院了。
如果你觉得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就动动你的手指,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吧。
参考文献:
[1] Stern R J. Reducing Life-Threatening Allopurinol Hypersensitivity.[J].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5, 175(9):1558.
[2] Stamp L K, Taylor W J, Jones P B, et al. Starting dose is a risk factor for allopurinol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A proposed safe starting dose of allopurinol[J]. Arthritis & Rheumatism, 2012, 64(8):2529-2536.
[3] 田雪梅, 马田甜, 王彦娥,等.HLA基因多态性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6(7):45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