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毒素的积聚,是引起肾衰患者尿毒症症状和靶器官损害、多系统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各种治疗手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尿毒症毒素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一直受到病理生理学专家和临床专家的重视。近年来关于蛋白结合的毒素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研究,已不少新的认识,这对提高慢性肾衰的研究水平与治疗水平,都很有帮助。同时,在营养治疗、药物治疗与替代治疗等方面,都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对减少和清除尿毒症毒素的方法不断进行改进,提高保护靶器官的能力与水平。
一、尿毒症毒素与心血管患病率、死亡率
尿毒症患者与普通人群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得多,而且发病更早。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这两个危险因素在尿毒症病人中引起血管疾病的作用,比在普通人群中致病的作用也要强得多。近来的研究发现表明,以清除水溶性化合物为重点的一般意义上的透析对心血管损害的预防和减缓的作用相当有限。一些应用不同方法测定各种溶质浓度的研究,显示大多数尿毒症毒素包括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同型半胱氨酸、磷酸盐、PTH、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dimethylarginine,ADMA)、多种细胞因子等,均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因此,在透析开始前、后,对尿毒症患者进行心血管发病和致死相关溶质的临床重要性的鉴定、分类与观察,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经过这一步,才能研究出有效措施更有针对性地清除此类毒性成分。不过,对心血管相关溶质的寻找,受多种混淆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离体实验研究,很难保证样品的纯化(防止脂多糖或其它污染物),或共同的相互印证的系统性研究相对不足;有些研究缺乏对尿毒症体液中的不同溶质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