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及糖尿病患者存活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也在逐年增加。在美国,43%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8%的糖尿病患者可见大量白蛋白尿。糖尿病占肾功能衰竭原因的比例从1980年的18%上升到2004年的45%。在我国,2001年对30个省市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调查发现,其中1/3合并肾脏损害。糖尿病已是发达国家慢性贤脏疾病(chionickidneydisease,CKD)的首位病因,也正在迅速成为发展中国家CKD的首位病因。鉴于此,20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ationalKidneyFoundation,NKF)在其K/DOQI)指南中第一次推出关于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指南建议把由于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脏疾病命名为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以取代目前使用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
迄今为止,DKD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目前公认,由胰岛素代谢障碍导致的长期高血糖是DKD发生的最关键原因。高血糖造成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糖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系列后果以及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是造成肾脏病变的基础,众多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被激活则是病变形成的直接机制。近年来,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还提示,DKD除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外,往往还存在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上升和炎性细胞浸润,炎症可能单独或作为上述机制的下游环节在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
面对DKD患者日渐增多的趋势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加强对DKD的防治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2007年NKF在其推出的关于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指南中综合了既往大量的临床研究报道和系统评价的结果,并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评价,总结出了5个临床实践4个临床实践推荐,对DKD的早期诊断、早期防治,延缓DKD患者肾功能损害进展,减少患者进入CKD5期和行替代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