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急了!这些"经验之谈"正在摧毁肾友的健康
发布时间:2025-09-29

肾友们聊起饮食,总能听到各种 “经验之谈”。有些说法听着在理,实际却可能悄悄拖垮身体。

今天就说说 6 个最常见的透析饮食误区 ,用大白话给大家讲明白。

误区一

“透析能排水,多喝水没事,还能冲毒素”

真相

喝多了水,心脏和血管可扛不住!

王叔总觉得:“反正每周都透析,多喝点水怕啥?还能把毒素冲干净。” 结果每次来透析前体重都超标很多,透析中还总喊胸闷。

喝水能帮助身体排毒,本没错,但透析肾友的肾脏功能受损,排水能力基本丧失,喝进去的水排不出去,就像往气球里不停灌水——水多了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脏也得更费力地工作,时间一长,心脏容易出问题。而透析时脱太多水还易发生低血压、抽筋等不适症状。

✅ 正确做法:

每日限水量≤前一天尿量+500ml,警惕食物中的隐形水(如汤、粥、水果等),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干体重的5%。

误区二

“吃盐越少越好,一点盐都不放最安全”

真相

盐吃太少,人会没劲儿,甚至晕过去!

陈阿姨听人说 “盐会让血压高、水肿”,做饭时一点盐都不放,结果没多久就浑身乏力,站起来眼前发黑。

盐里的钠是身体必需的,吃多了不好,少了同样会出问题,如肌肉无力、心跳变缓,严重还会抽搐。咱们肾友确实要控盐,但不是完全不吃,建议定量用盐,每天<5g(大概一啤酒瓶盖)。

✅ 正确做法:

炒菜时尽量少放盐,减少酱油、蚝油、鸡精等含钠调味料的使用,改用天然香料(如葱、姜、蒜等)。避开酱菜、腌肉、方便面等含“隐藏盐”的食物。

误区三

“蛋白质吃多了伤肾,透析后更要少吃肉”

真相

透析时会 “丢” 蛋白,不吃够反而会变虚!

李阿姨透析后总说 “肉是发物,吃了不好”,顿顿吃素,半年下来瘦了 10 斤,爬两层楼都喘的不行。

透析时,血液里的蛋白会跟着透出去一部分,就像在不断“丢失” 营养。如果不多吃点肉补回来,肌肉会越来越少,免疫力也会下降,人会越来越虚弱,还很容易生病。

✅ 正确做法:

每天吃多少肉,按体重算:透析肾友每天需 1.0~1.2g/kg 体重的优质蛋白(如60公斤理想体重的人,一天约需60~72g左右)。

搭配方法如下图所示:

优先选择“好消化的蛋白”:鸡蛋、鱼肉、鸡肉、嫩豆腐等,少吃肥肉。

误区四

“豆制品是‘植物蛋白’,肾友一点都不能碰”

真相

适量吃豆腐、豆浆,比吃肥肉还安全!

好多肾友觉得 “豆子伤肾”,连豆腐、豆浆都不敢碰。其实这些都是老黄历了。

很多豆制品(如豆腐、豆浆、嫩豆干等)中磷和脂肪比部分红肉的含量都要低。比如 100g 北豆腐的磷含量,比同重量的猪肉低近一半。只要控制好量,完全可以吃。

✅ 正确做法:

每天吃豆腐别超过 2 两(大概半块豆腐),豆浆别超过 1 杯(200ml),一周吃 2-3 次就行。避开整粒黄豆、黑豆及油炸豆类。

误区五

“透析后身体亏空,必须大补,多喝汤才养人”

真相

汤里没啥营养,还藏着不少 “麻烦”!

刘叔透析后,家里天天炖鸡汤、排骨汤,说 “汤最补,得多喝”,结果一个月后查血磷,比之前高了一大截,悔之晚矣。

其实汤里的好东西少得可怜,肉里的蛋白质只有很少一点点跑到汤里,大部分还在肉里。反而汤里全是嘌呤、磷和油脂,喝多了血磷容易超标,还越喝越渴。

✅ 正确做法:

想补营养,直接吃肉:把鸡肉、鱼肉清蒸或水煮,每次吃个一两左右,比喝汤实在多了。

实在想喝汤,就喝清汤:把肉先煮 10 分钟,撇掉上面的油和沫子,再少煮一会儿,每次最多喝小半碗,别天天喝。

误区六

“只要吃了‘降磷药’,就不用忌口高磷食物了”

真相

药可扛不住 “高磷大餐”,别让药白吃了!

王阿姨每天都吃降磷药,觉得 “有药在,吃点花生、猪肝没事”,结果血磷一直降不下来,皮肤还总发痒。

降磷药就像清洁工,能帮着清理身体里的磷,但它的能力有限。比如一把瓜子(约 50g)里的磷,可能就需要2片药才能清理完,要是再吃点加工肉、喝瓶可乐,降磷药根本忙不过来。多余的磷留在身体里,会慢慢损伤骨头和血管。

✅ 正确做法:

少吃或不吃坚果、动物内脏、方便面、可乐等高磷食物。降磷药要在吃饭时吃,空腹、饭前或饭后吃都等于白吃了。

最后再跟肾友们多念叨几句:

✅ 吃饭就记着,别走极端,找好平衡。

✅ 既不能啥都不敢吃,也不能不管不顾瞎吃。

✅ 拿不准能不能吃的食物,记下来问问医生或营养师,慢慢就知道自己该咋吃了。

吃得舒服,身体才有力气,透析的日子也能过得更踏实。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具有会员资质的图片网站或AI生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凡署名原创的文章、图片、视频、音频版权属本平台及作者本人所有。获取授权后可转发分享,其它平台如需引用版权内容,请在醒目位置处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肾友和大众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所刊载的全部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院诊疗。刊载信息仅供参考,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尽快前往线下就医,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3
0
0
0